发布时间:2024-11-09 11:05:59 来源: sp20241109
中新网 朔州4月27日电 题:晋闽抒写“山海情”:缅英烈、叙友谊、话合作
作者 高雨晴 杨杰英
84年前,华侨女英雄李林从福建千里迢迢奔赴山西抗日前线,在朔州平鲁浴血奋战、壮烈殉国,卒年24岁。
84年来,在纵跨南北2000多公里的晋闽两省,在李林的出生地、求学地、牺牲地,人们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深情礼赞从未停止,且更历久弥新。
山西与福建,一山一海,两地同以英雄为念,建立起浓浓山海情。
剪纸作品《归侨抗日女英雄——李林》。郎麒 摄缅怀英烈 传承李林精神
4月26日9时许,“李林烈士牺牲84周年敬献花篮仪式”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举行。在陵园英雄纪念碑前,晋闽两地各界人士六百余人,手捧鲜花,肃立默哀,向长眠在此的李林烈士和牺牲在平鲁大地上的革命先烈,表达无限敬意和绵绵哀思。
在李林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前,晋闽两地各界人士六百余人,手捧鲜花,肃立默哀,向长眠在此的李林烈士和牺牲在平鲁大地上的革命先烈,表达无限敬意和绵绵哀思。郎麒 摄这其中,有晋闽两地侨务部门的代表,也有远道而来的侨领侨商;有平鲁区李林中学学生,也有李林曾就读的厦门集美中学及其家乡漳州龙海区的代表。
当天到场的,还有李林烈士的侄女李舟玲。这是她继2015年、2019年后,第三次来到平鲁,缅怀自己的烈士姑姑。
当天到场的,还有李林烈士的侄女李舟玲。这是她继2015年、2019年后,第三次来到平鲁,缅怀自己的烈士姑姑。郎麒 摄“很震撼,很紧张,很感动。”谈及再次来到平鲁李林烈士陵园的感受,李舟玲对记者如是说。
从小,李舟玲就听父亲讲述李林的事迹,在她家中,有一个特别的笔筒,保留至今。“那是李林曾经用过的笔筒,上面雕刻着她的名字,一直收藏在我家里。每每看到这个笔筒,就让我联想到,当时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姑姑,克服困难来到山西抗战,付出年轻的生命。”
李林曾经用过的笔筒。李舟玲供图在李舟玲眼中,李林是一个具有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。“作为李林的侄女,我更应该教育好下一代,学习她的这种精神。”
新加坡福州长乐公会第一副主席、福建海外杰出女性联谊会执行会长王品华接受采访时表示,这是她第一次到平鲁,身临其境地了解李林烈士作为归国华侨对祖国的奉献,“李林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后辈华侨追寻。”
李林中学的学生手捧鲜花,肃立默哀,缅怀革命先烈。郎麒 摄以李林烈士名字命名的“李林英雄民兵班”,一直致力于传播李林精神,继承英雄遗志。队员张小宇说,“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李林精神的传承者,在日后工作生活中,也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,努力发扬好李林精神。”
李林中学学生王彦文说,从小就听长辈和老师讲述李林烈士的事迹,“作为新时代新青年,我们定当弘扬李林精神,不忘历史,努力学习,回报祖国。”
叙友谊、话合作 共叙“山海情”
从李林烈士的读书地到其牺牲地,两千多公里跨越山海的距离,却无法阻隔晋闽两所学校四十多年的深厚友情。
1985年,平鲁李林中学与厦门集美中学结为“姊妹学校”;2021年,两校又缔结为合作交流学校,在教学、文化、体育、艺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交流。
集美中学、李林中学与李林烈士陵园、李林烈士纪念馆共同签署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。郎麒 摄26日,在李林烈士牺牲84周年之际,两校再续“姊妹情”。集美中学、李林中学与李林烈士陵园、李林烈士纪念馆共同签署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。四方将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、专家研讨讲学等活动和手段,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,将校际合作走深走实。
两校再续良缘,两地结伴同行。“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、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缔结友好区县框架协议”签约仪式也在此间举行。
平鲁区为李林英勇就义的地方,龙海区是李林出生地。两区虽相隔千山万水,但红色血脉相连。
“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、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缔结友好区县框架协议”签约仪式举行。郎麒 摄“缔结友好县区,是跨越山与海的合作之约。”龙海区政府副区长曾润伍说,龙海与平鲁资源禀赋各具优势,产业结构各有特点,经济互补性较强,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合作前景。
平鲁区委常委、副区长许震说,当前,平鲁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正阔步走在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前沿,龙海作为国家确定的沿海首批开放县,“龙江精神”闪耀着引领合作高质量发展示范的光芒。“两地合作和交流的空间十分广阔。”
在同日举行的“侨领侨商平鲁行”交流座谈会上,平鲁相关部门负责人、企业代表与来自福建的侨领侨胞深入交流,共话合作愿景。
“侨领侨商平鲁行”交流座谈会。高雨晴 摄“我常年在新加坡工作生活,这次来到平鲁,感受到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,真诚地邀请平鲁文化走进新加坡,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里。”福建海外杰出女性联谊会监事长林璒利说。
福建省侨商会常务副会长江志民表示,“我和李林烈士是同乡,这次能来到她牺牲的地方,感到非常荣幸。希望山西的企业能多多和我们福建企业互动,合作共赢。”
“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。”晋闽两地,共同抒写绵延“山海情”。(完)
【编辑:田博群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