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西问·改革开放丨吴晓求: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重点何在?

发布时间:2024-11-09 23:51:54 来源: sp20241109

   中新社 北京12月13日电 题: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重点何在?

  ——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、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

   中新社 记者 夏宾

  

  改革开放45年,中国经济腾飞离不开金融支持,从监管到机构再到市场,金融业同样走上了“自我革命”道路,在不断突出市场化力量和融入全球金融大舞台的过程中,实现了股权分置改革、利率并轨、汇率改革、全面注册制等多项重大改革。

  金融市场改革难点何在?又该如何融入中国特色?下一步怎样提升在全球的影响力?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、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近日在接受 中新社 “东西问”专访时称,中国金融模式的选择问题一直是改革中的难点,讨论很多,分歧不少,而推进人民币自由化、国际化是提升中国金融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。

   中新社 记者:从您的研究体会来看,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,对整体改革开放有何意义?45年的改革开放中,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哪些突出作用?

  吴晓求:资本市场的设立、发展、改革和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核心内容之一。

  就资本市场而言,从规范市场角度看,起始于深交所、上交所的设立运行,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开启了金融现代化的航程,迄今已有33年历史。具体看,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。

  第一个是两个交易所设立到2000年,这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摸索初创期,实行的发行制度称之为行政审批制,具有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烙印,由行政手段、行政机构来配置金融资源。

  第二个是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,从行政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,引入了部分市场化因素,特别是由专业人员去审核上市公司的材料,让合适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,具有重大改革意义。

  第三个是从2019年到现在,进入了真正的注册制时代,市场化改革迎来重要标志,朝着金融资源配置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方向前进,找到了发展资本市场的正确方向。

  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逐步开放,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,现在有超5000家上市公司和超85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值,而且在上市公司中,科技型企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。可以说,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

2019年7月22日,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开始在上交所交易,科创板正式开市。张亨伟 摄

   中新社 记者:近年来,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愈加深入。站在改革开放45周年的节点上,您认为下一步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重点在哪里?为什么要在这些领域发力?

  吴晓求:现在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意味着全面市场化改革来临,改革是全方位、全链条式的改革,不仅是发行制度,也包括并购重组、交易制度、信息披露、监管体制、法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。未来在不断完善市场化改革的同时,一定要提高法治化水平,制定一个和市场化改革、现代化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法规非常重要,同时要加大退市机制的作用力度,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、欺诈上市等的处罚力度。

  在法治化基础上,未来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,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。

   中新社 记者:您是中国金融专业证券投资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,在您看来,45年过去,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过程中还有哪些难关要克服?

  吴晓求:总结来说,中国金融模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,这个问题一直是改革中的难点,讨论很多,分歧不少。首先,要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,还是要一个以传统金融机构、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,这有根本差别。其次,在开放过程中,要不要做成一个资本自由流动、汇率由市场来决定的金融模式。这两点对中国未来金融发展和改革模式及目标选择至关重要。

  在我的理解中,现代金融体系是市场化程度很高,且是开放的、法治化的、国际化的市场,资本可以自由流动,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。现代金融体系一定是开放的,如果是“半开放半封闭”的,我不认为是现代金融体系。

  具体到改革的难点,有多个方面。第一,如何推进人民币自由化、国际化。第二,如何让金融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,尤其是在涉及高科技新经济业态方面。第三,如何让资本市场更具成长性,培养形成真正有财富管理能力的资产。第四,如何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能力。第五,如何准确理解什么是系统性风险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
  

2023年3月,福建福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车间内,员工在生产线上赶制数字网络产品。张斌 摄

   中新社 记者:过去45年中,金融领域哪些改革开放令您印象最深?为什么?

  吴晓求:我个人认为,已经完成的、最重要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。

  从1990年底到2005年5月1日前,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是不平衡的,在流动性匹配上阻碍了资本市场发展,成了约束上市公司发展的制度性障碍。

  过去认为国有企业股票如果上市流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,在这种理念下,国有股股份被设计成不可流通。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前的一年多时间里,我们进行了舆论准备、理论研究、方案设计。

  当时,一批专家、团队包括我本人在内,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论证为什么必须推进股权分置改革,并设计出一套市场各方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,然后找试点单位,这是一项重大且敏感的改革,过程很艰难。

  如果股权分置改革没有完成,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不会有今天的样子,全面注册制也就无法推进。有了股权分置改革,资本市场后面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。

  

2020年,航拍上海浦东陆家嘴夜景,灯火辉煌美不胜收。张亨伟 摄

   中新社 记者:今年以来,“中特估”话题特别“火”,您认为应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?

  吴晓求:对照西方成熟资本估值理论来说,中国市场存在包括文化、法律、制度在内的不同背景,这三个因素在中国的估值理论变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研究中国元素对估值理论体系的影响,具有重要实践价值,但目的不是要构建一种理论去否定另一种理论,而是对估值理论的增量贡献,贡献出中国制度、中国视野、中国元素的价值。

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,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基于中国元素的估值理论体系的研究空间,因为一些重要变量在国外市场没有,所以研究空间很大。

  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借鉴成熟市场,这其中估值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,将在中国元素纳入估值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。

   中新社 记者:经历改革开放后,中国的金融市场目前在全球处于什么样的地位?未来中国金融市场要如何提升全球影响力?

  吴晓求:坦率地讲,与中国经济相比较,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要低得多。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之一,就是本国货币的影响力。

  人民币是全球信用最好的货币之一。在这个方面,它和已经国际化的货币,如美元、欧元、英镑、日元相比一点都不差,但人民币没有完成自由化,尽管本身信用很好,但影响力仍有限。

  

人民币和美元资料图。宋诚林 摄

  人民币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仍在推进中,这里需要考虑国际风险,一旦人民币真的实现可自由交易,外汇储备能否承受得起。这要消除人们心中的迷思或者说是不安全感,去完善人民币自由化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。

  例如,要通过法治化让市场主体有信心,把外汇市场的基石夯实,同时要保持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开放度,提升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占比,强化人民币计价资产在全球的影响力。这一系列动作对推进人民币自由化、国际化非常重要,也是提升中国金融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。

  中国金融不能长久停留在“半开放半封闭”的状态。就现在而言,外部环境并不是特别好,金融开放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,我们还是要等一个好的时机。

  我们必须认识到,经济增长没有外部推动是不行的,所以一定要有开放的、国际化的视野,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外部需求收缩。所以,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,要深刻理解外部市场的重要性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  

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、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

  吴晓求,江西余江人,1959年2月生。著名经济学家,金融证券研究专家。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,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,金融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,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,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。他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、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重要开拓者,是中国最早培养证券研究博士生的导师。

【编辑:刘阳禾】